臺灣人最普遍信仰的神明
媽祖是臺灣人最普遍信仰的神明。無論大莊或小莊、山村或漁村、鄉鎮或市街、港口或內山,都可看到媽祖廟。有些媽祖廟甚至跨鄉鎮或區域性的信仰中心。有些地方即使沒有媽祖廟,也會有祭祀媽祖的活動。有關媽祖的祭祀活動除了"媽祖生"為媽祖慶賀誕辰之外,進香與迎媽祖的活動是最普遍的。我們不妨從媽祖的相關活動來看媽祖信仰的社會、文化與歷史意義。
主神與客神一起參與巡境
神明都會有圣誕,媽祖生日為農歷三月二十三日,所有的祭祀活動都環繞在其生日前后舉行。一般會選在生日之前舉行進香的活動,以便在圣誕之前媽祖可以回到本地,接受本地信徒為她慶賀生日。生日當天和一般"神明生"一樣會有巡境的活動,在媽祖自己的轄境內巡繞,以保佑境內平安。有時自己的媽祖還不夠,還要到外地請別的媽祖來當"客神",因此巡境之前往往舉行請媽祖或迎媽祖的活動,以便主神和客神一起參與巡境。特別原本沒有祭祀媽祖的村莊,也常在"媽祖生"時從外地請一尊媽祖來迎鬧熱并繞境。
"迎媽祖"的巡境活動
所謂的"迎媽祖",是到外地去迎一尊本地居民普遍信仰或有淵源的媽祖來參與巡境的活動。不管自己村里或是共同舉行迎媽祖的區域是否已有一尊"在莊媽"或"在地媽",都可能會往外地去迎媽祖。通常是往地域層級高一點的地方去迎媽祖。例如,臺中縣霧峰烏日與大里地區有一個"東保十八莊"迎媽祖的活動,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共有十八個村莊參與,這十八個村莊并沒有共有的廟,但卻有一尊共有的媽祖稱為"十八莊媽"。每年三月初一開始把附近的旱溪媽祖、南屯媽祖、臺中媽祖、彰化媽祖通通請來,參與繞境,隊伍當中,"十八莊媽"在前領路,各莊依一定的順序,逐日在莊內迎神繞境并請客。
"進香"表達對該神明的敬意
"進香"則是到遠處的、有名的、歷史悠久的、香火旺盛的寺廟去朝香,表示對該神明的敬意。與迎媽祖的差別是進香并不會把對方的媽祖之神像請回來,只是去分沾她的香火,因此自己的神明是要出去的,到了進香對象的媽祖廟,神像也要進去,放在神殿上,有時是用"掬火"的方式,有時是用交香的方式,沾取對方的香火。另一個與迎媽祖的差別是進香的地點不一定與地域層級有關,因此進香的地點遠一點也是常見的事。
希望自己神明的香火也同樣旺盛
媽祖進香雖然是去表示敬意,給對方面子,但是自己要的是里子,也就是說儀式的作用在沾取或分割對方香火到己方來,希望自己神明的香火也同樣旺盛,因此進香回來都要舉行繞境的儀式,神明繞過家家戶戶,把香火正旺的神明的香爐里的香枝,與信徒家之香爐的香枝"交換香",目的即是為了利益自己境內的信徒。進香雖然需要的花費龐大,但是生財有道的廟宇常藉進香賺錢,因為一般人也喜歡參加進香,左鄰右舍、呼朋引伴同往參加更是樂趣無窮,既是神圣之旅,也是觀光之旅,又是社交之旅。最重要的是,共同舉辦進香的地域社群借著進香的共同行動,促進彼此的共同體或社群意識,這是進香最明顯的社會意涵。因此進香的來去之間不無名與利、面子與里子之互惠性交換的意涵。海峽兩岸媽祖的交流也應如此,我向你表示敬意,你自當待我以禮。神明間的行為表現其實亦是人間的交際邏輯。
回思先民蓽路襤褸的歷史意識
進香的路線正好是移民路線的反向。先民由唐山過臺灣,在臺由南而北拓墾,今人到大陸進香,由北而南在臺灣各地的歷史名廟展開進香,不無回思先民蓽路襤褸,移墾艱辛的歷史意識。因此,鄭成功登陸最早地點的鹿耳門之媽祖廟,中部移民進出的港口如鹿港與笨港,均有媽祖廟,并由于正統之爭,顯功與土城之媽祖廟相持不下,北港與新港誰是笨港之正統爭執激烈。
上一頁: 臺灣:無與倫比的美麗
下一頁: 臺灣春節習俗記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