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坪林老街上的茶鋪成行成市,茶字店招隨處可見,成為一大街景。
到臺灣旅游,除了阿里山、日月潭、臺北故宮這些耳熟能詳的景點外,還有很多去處,各具特色的老街,以地方名特產品為招牌的自然和人文景觀,精致又耐看。
茶是中華民族最高貴也最大眾化的飲料,飲茶、品茗及由此形成的茶文化在中國堪稱源遠流長,獨一無二。對有興趣了解臺灣乃至大陸茶文化的旅行者來說,從臺北市驅車約40分鐘,到位于臺北縣東南群山環抱,林木茂盛的茶鄉坪林去走一遭,作一番實地探訪,品茗、買茶、觀景,肯定不虛此行。
坪林的包種茶
三面為茶園襯托、坐落在北勢溪畔的坪林茶業博物館,為一閩南安溪風格的四合院建筑,占地2.7公頃,是臺灣最集中和充分展現茶文化的場所。其建筑采用安溪式,就已是一種歷史連結,因為坪林現在制作的包種茶,就是150年前的福建安溪縣人王義程所創制,后來才傳到臺灣的。
據日人井上房邦氏的調查,王義程所創制的包種茶,系仿武夷巖茶的制法制作安溪茶,并由他倡導及傳授制法。茶葉制成后,還須用方形福建毛邊紙兩張內外相襯,放入茶葉四兩包成長方形的四方包,以防茶香外溢,包外再蓋上茶名及行號印章,稱之為“包種”,然后運往福州加入香花出售,或經由廈門直接運銷南洋,也因此傳到臺灣的南港和包括坪林在內的文山等地。這是包種茶制作的開始,也是包種茶名稱的由來。只不過由于土壤、氣候的關系和制法的不斷創新,臺灣的包種茶后來又在發展傳統的基礎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現盛產于臺灣北部的包種茶,以外觀似條索狀,色澤翠綠,水色蜜綠鮮艷帶金黃,香氣清香幽雅似花香,滋味甘醇滑潤帶活性而聞名。與凍頂烏龍茶并稱為臺灣兩大茗茶,因而素有“北包種,南烏龍”的說法。近兩年,在北京舉行的國際茶葉博覽會上,包種茶還擊敗同屬臺灣的阿里山高山茶而榮獲冠軍。坪林就是臺灣盛產包種茶的茶鄉。
行內人士都知道,臺灣北部所產的包種茶以臺北文山一帶產制的品質最優、香氣最佳,所以習慣上又稱之為“文山包種茶”。文山茶區涵蓋臺北市文山、南港,臺北縣新店、坪林、石碇、深坑、汐止等鄉鎮。面積約2300多公頃。區內茶園分布于海拔400公尺以上的山區,環境特殊,尤以坪林山明水秀,氣候終年溫潤涼爽,云霧彌漫,土壤肥沃,所產之包種茶品質也最佳。
坪林鄉的茶農介紹,好的包種茶特別注重香氣,這種高香味的茶,貴在開湯后香氣濃郁與否,香氣越濃郁代表品質級別越高,也越能入口滋味甘潤、清香,齒頰留香久久不散。還因其具香、濃、醇、韻、美集于一體的特色。故素有“露凝香”、“霧凝春”的美譽。
連結兩岸茶的歷史和文化
實際上,除了建筑的外觀和造型本身,在坪林茶業博物館,能看到臺灣與大陸茶的歷史和文化連結的印記之處,可說俯拾皆是。
博物館的入口處,一塊懸掛在正廳中間的壁飾,匯集了古今書法中隸、楷、行、草對茶字的寫法,加上旁邊輔以的百年茶樹老干實物標本,在予人美的享受的同時,已將館內所要彰顯的茶的歷史和文化的主題,開宗明義,簡潔明了,形象點出。
博物館共分展示館、活動主題館、推廣中心三大部分。
展示館內又分茶史區,茶事區、茶藝區三個小部分。茶史區既介紹茶的緣起,中國歷代制茶技術的變化,也介紹飲茶禮儀的沿革,茶文化與商業發展的關系。依著時間的推移,層次分明,一一予以列出。茶事區介紹茶的專業知識。從茶種、茶葉的分類、茶的組成成分、到制茶與茶葉產銷的關系,茶葉評鑒的過程,均予以詳盡介紹,并利用模型與實物交錯進行展示。茶藝區則介紹如何判斷好壺,養壺、通常和特殊的飲茶方式,將茶與茶具的關系予以充分說明。
展示館最大的特色,是在茶史區采用現代蠟像技術制作了多個模型,來形象地再現中國茶文化的歷史場景。從中觀眾既可看到栩栩如生的茶圣陸羽,正托腮凝神,伏案撰寫《茶經》,也可看到依據南宋畫家劉松年《茗園賭市圖》意境重現的宋代茶館中“點茶”、“斗茶”的情景。還可看到清代茶館日益世俗化,不但文人雅士、生意人、普通平民也加入喝茶行列的盛況?!盾鴪@賭市圖》現收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中,乃不可多得的弘揚茶文化的歷史珍品。畫中既有老人、婦女、兒童,也有挑夫和販夫,男女老幼一起圍觀“斗茶”。參加斗茶者則自己攜帶器具,一邊品嘗一邊夸耀自己的茶品。為宋代街頭茶市的真實寫照。
館員介紹說,因為陸羽推動了唐朝中期以后中國茶文化和茶葉貿易、制茶技術的快速發展,因此館中對唐以后的茶史有更為詳盡的介紹,在茶農和茶商的心目中,陸羽不僅是茶圣,而且還是茶神。
在活動主題館中,臺灣著名微雕家陳逢顯雕刻的“世界最小茶壺展”正在這里展出,需透過高倍顯微鏡才能欣賞到的這些微小茶壺,吸引了很多民眾好奇地觀看。博物館每一季度都會舉辦一個以茶為主題的展覽,館中大部分展品是固定的,但主題館中的展覽卻是來自四面八方,定期更換,常展常新的,這些匯集各地精粹的展覽不斷豐富博物館的內容,為博物館源源注入新的活力。
來到推廣中心,發現這里不僅陳列著坪林的包種茶,而且還有臺灣其它地方的名茶,包括阿里山的高山茶。問館員為何陳列的不只是坪林產的茶?;卮鹗?,茶文化既是坪林的,也是臺灣和大陸甚至世界的。茶博館就是要海納百川。聽其答案,確有點出人意料,坪林人的氣度,于此或可見一斑。
博物館的東側,是仿江南古典亭園式建筑而造的紫竹樓與明月樓,由曲徑、廊、假山、飛瀑、角亭、魚池、修竹組成,參訪完各分館后,面對徐來山風,在這里品上一壺清香爽口冷泡包種茶的筆者,因多少有了點茶文化的熏陶,對茶的感受,已自不同。
也難怪坪林鄉觀光協會的負責人,常在茶博館為游客沖茶、泡茶,介紹包種茶和其它臺灣名茶的陳耀章先生敢說,未來大陸游客來時,要論精致和耐看,論文化底蘊,坪林是一定不會輸給別的景點的,說不定那一天,我們這里首創的冷泡茶飲法,也會在大陸蔚為時尚。陳先生所說的冷泡茶,顧名思義,就是用冷水來浸泡包種茶葉,這樣泡出來的茶暑天喝起來十分涼潤爽喉,味道也似更為醇厚。
茶香撲鼻的坪林老街
在臺灣,有很多老街,如大溪老街、烏來老街、淡水老街等等。老街者,因其老,故多少要有些歷史積淀,用閩南話來說,就是得有些“古早味”,僅此仍不夠,還得或以舊屋勝,或以美食名,且各具特色,如大溪老街的巴洛克建筑、黃大目豆干,烏來老街的原住民風味烤野豬肉,竹筒飯,溫泉蛋,淡水老街的魚丸、魚酥、鐵蛋等。可說都是名聞遐邇,別無分號的。
老街者,又因其為街。故得是成行成市的市集所在,為一地的商販聚集之所。物暢其流,路暢其道。
位于坪林鄉中心的老街既為老街之一,自然也就有其它老街所具的共性,這從老街上建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主祀玄天上帝的保坪宮,以及碩果僅存,靠近鄉公所的幾棟斑駁陸離,閩式紅磚配搭西式拱廊的建筑上灰舊的石板墻、石柱,便可窺見老街的形成已有些年頭。
所不同的是,因為坪林是臺灣著名的茶鄉,一鄉七村中有八成居民為茶農,故坪林老街也以茶名聞,以茶為特色。尤以老街店家的屋角,幾乎家家懸吊著的繞有瓷制綠色茶藤,寫有“坪林形象商圈”字樣的白色大茶壺,看起來最為惹眼。
走在坪林老街上,處處可聞茶香撲鼻,筆者粗略算了一下,長約150米,寬約5米的老街兩旁,僅商鋪上懸掛著直徑約1米,紅底白色茶字圓形招牌的店家就有八、九家,店內高掛著因茶獲頭等獎,特等獎牌匾的店家也有六、七家,有的一家就掛著二、三塊,甚至三、四塊牌匾。炒茶、制茶就在店內的也隨處可見,零售、批發則聽客尊便。店家還會講解茶的來龍去脈,請游客品茶。
老街上的“福長百貨行”,因先人來自福建長樂而得名,是一家已經營了四十多年的老店。熱情好客的老板娘林月娥正在店門口售賣專供游客品嘗的美食。看這些美食,從茶油伴面線、包種茶貢丸湯、到茶凍、手工茶麻糬,無一件與茶無關,吃起來滿口淡淡的茶香,再喝上一口沁人心脾的包種茶,真是別有一番風味。
不過,林月娥真正拿手的還不是烹調美食,而是用手工制作茶葉枕頭。
林月娥介紹說,用包種茶梗制作的茶葉枕頭有股持續的清香,因為干燥的茶梗之間有空隙,增加了空氣的對流,夏天枕起來會更透氣、涼爽。此外,枕頭內的茶梗還有按摩的作用,茶香可促進睡眠,很適合壓力大,容易失眠的現代人。
五六年來,由于時不時有顧客來定做,林氏茶枕頭的聲名因此遠播?!案iL百貨行”的門口,貼有一副對聯,上聯寫著“財如甘露四方至”,下聯是“利似和光萬里來”。橫批是“門庭若市業興隆”。林月娥說,“就等著大陸游客來了”。
文圖/陳立宇(發自臺北)
上一頁: 行走在臺灣屋脊之上—玉山之美
下一頁: 臺灣:無與倫比的美麗